无为名人戴复东介绍
戴复东(1928.4.25-2018.2.25),汉族,出生于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市人,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52年7月,戴复东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52年,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2018年2月25日上午,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戴复东作为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在半个多世纪里,主持设计了近百项工程。
戴复东人物经历
1928年4月25日,戴复东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42年,戴安澜将军牺牲后,戴复东一直在贵阳的清华中学读书。
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1952年,国家把戴复东分配到了同济大学任教。
1983-1984年,戴复东被公派至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规划研究院作访问学者。
1986年,同济大学新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复东先后担任了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1999年12月,戴复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18日,庆祝戴复东院士执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楼举行。
2018年2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戴复东主要成就
建筑设计成果
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戴复东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和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中国国内外赞誉。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设计工程80余项,已建成较突出的有:武汉东湖为毛主席生前工作、接待用的武汉东湖梅岭工程、北京中华民族园及园内布依寨建筑、山东省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大楼、河北省遵化市国际饭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厦、河北省北戴河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奠基人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纪念亭;最近建成有较大特色的如上海市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杭州浙江大学新校区中心组团建筑群、武汉钢铁集团技术中心大厦和安徽省无为县“农文化”广场等。还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及其产业化研究开发。
戴复东夫妻二人一起设计了很多作品,比如武汉东湖梅岭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宿舍、杭州华侨饭店方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建筑群等。
建筑设计获奖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指导了大型规划2项,均获奖;他曾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一等奖4项,如1957年解放后国内首次大型建筑设计竞赛:杭州华侨旅馆获一等奖,1994年全国邀请建筑设计竞赛:广西人民大会堂获一等奖等。
学术成果
戴复东曾经参加巴黎、名古屋、吉隆坡、香港等地7次国际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短期讲学。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撰写论文110篇,专著7部:如《国外机场航站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用手抄绘写,后来出版),以及《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等等;译书1部――《中庭建筑》。
设计思想
戴复东于1985年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的设计思想。他在设计中崇尚以人为本,尽可能体现对人生活生存行为的关怀。提倡“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他很重视突出新意,重书卷气,永远富有创新锐气。他提出了“我有两只手,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之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上生长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能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设计出有科技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
2008年,戴复东曾在同济大学做题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和探索漫谈”讲座。在该次讲座中,戴复东提出,建筑设计中的创意,就是采用新的办法,想前人之所未想,与前不同,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走一步,来解决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特点。“创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和社会发展就是无数大步和小步的结合,从原始状态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居住地、环境也走到了今天安全舒适的城市景园和房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步小而不为、因为步小而不齿”。
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戴复东曾提到"宏观、中观、微观"的理念, 他说,一个人首先要有宏观的认识,在宏观甚至中观认识的指导下来处理中观和微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经常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却忽视了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和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只有将这三个层面都考虑到,才能够少范错误,才能够做的更好。
1986年初,戴复东在建筑系原有的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外又拟成立室内设计、工业造型设计两个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未获成立)。
截至2016年11月,戴复东培养博士生39名,硕士生53名。
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复东人物评价
爱院如家,爱学如命,爱生如子,这是戴复东院士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0年工作的真实写照。(同济大学)
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建筑事业,勤奋学习、潜心钻研、思想活跃、勇于革新,是建筑界中成果丰硕、贡献突出的专家。(同济大学)
戴复东补充介绍
戴复东(1928.4.25-2018.2.25)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
在学术上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观思想。他提出:“在设计中要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程设计“都应争取突出新意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他提出:“我有两只手,一只要紧握世界上先进的事物,使不落后,另一只要紧紧抓住自己土地上生长的、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使两只手上的精华结合起来,有可能出现好的作品”。
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
1984年他在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时,获得贝聿铭华人学者奖学金的第一届奖金,用这笔奖金,他单身乘公共汽车遍访美国32城市,对其城市、乡村,各方面环境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
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的开发,可持续性发展及高科技化进行探索。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复东”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