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名人>安徽省名人>蚌埠市名人>怀远县名人

程良

程良人物照片

怀远名人程良介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程良(1883—1911),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1905年由倪映典、郑赞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 年与熊成基、宋玉琳共谋安庆新军起义。1909年赴南京,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1911年随宋玉琳赴广州,在赵声部进行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宋玉琳设立机关部,程良伪装哑人往返香港、广州间,充当联络。4月27 日,程良与宋玉琳同至小东营出发攻督署,转战华宁里。

终年2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程良人物生平

1883年(清德宗光绪九年),程良出生于安徽怀远。年少时家贫,清提督李绍武老而无子,因与程万彭有亲情,收程良为义子。后程良因受歧视,乃愤而复姓归宗。程良兄弟四人,程良排行第二。少时稍通文史,膂力过人,诚朴侠义,人称“呆公子”。19岁肆业于安庆陆军小学。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倪映典、郑赞丞介绍入同盟会。当时,赵声统新军三十二标驻南京,程良任赵部正目。赵常率新军操练于明陵,演讲革命道理,讲至精辟生动处,程良常为之感泣。后因孙毓筠涉嫌被捕,赵声去广州,程良亦去广州任赵部下级军官。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返皖,与熊成基、宋玉琳共谋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离安庆。

1909年(宣统元年),程良再至南京,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宣统三年春,随宋玉琳赴广州,同在赵声部进行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宋玉琳在马鞍街设立机关部,程良伪装哑人往返香港、广州间,充当联络。

1909年4月27 日(宣统元年),与宋玉琳同至小东营出发攻督署,转战华宁里。程良冲锋陷阵,血殷襟袖,战至日暮,仍坚持战斗。宋玉琳见敌众我寡,急呼程良先行退去。程良说:“与群同来,不能忍去。”终至弹尽被捕。满清提督李准严刑逼供。程良大骂说:“吾与满奴无可言者。”再问,终不答,当时被称为“哑党人”。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时年28岁,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程良人物轶事

伪装哑人

当时同盟会在多次起义失败后,为了把革命推向前进,决定再接再厉,集中全部力量,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广州起义计划,会后由黄兴、赵声在香港组成统筹部并分任正、副部长。派人到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向海外华侨募集经费。各地同盟会员纷纷潜入广州,准备起义。并从香港选派骨干八百人组成敢死队进入广州,陆续设立秘密机关三十余处。

广州起义前,宋玉琳在马鞍街设立机关部,程良则伪装哑人,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之间,充当联络。

广州起义

1911年4月8日,革命志士温生才在广州击毙清将军孚琦,被捕牺牲。由于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同盟会起义计划作了改变,在力量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发动的情况下,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黄兴率敢死队一百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转攻督练公所,正遇清水师提督李准率兵截击,双方展开激战。黄兴的右手在激战中被打断了两个指头,但仍然沉着地指挥战斗。

此时,宋玉琳、程良等加入黄兴所部,攻打总督衙门,转战华宁里,冲锋陷阵,英勇顽强,血染襟袖。起义军奋战一昼夜,伤亡严重,被迫退却。宋玉琳见情况危急,催促程良先退。程良说:“与君同来,不能忍去。”两人继续并肩血战,最终弹尽力竭被捕。

之后宋玉琳在受刑讯时,大义凛然,慷慨激昂,陈述黄兴攻战之理由,并坦言道:“安庆之役,吾当死而未死,将有以报吾友范君也,今日者则可以死矣。”问官及观审者无不动容。

清水师提督李准严刑逼讯程良,程良英勇不屈,大骂道:“吾与满奴无可言者。”再三讯问,终不答话,当时被称为“哑党人”。

两人就义时,宋玉琳32岁,程良28岁。

程良人物评价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孙中山:“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篡”。

程良后世纪念

双烈祠

1930年,怀远民众为纪念宋玉琳和程良,在荆山北麓的白乳泉附近建造起一座砖木结构的“双烈祠”,并立下纪念碑文。建国后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

英勇就义后被埋葬于广州市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良路

程良路:南至江边大观楼,北至玉琳路,全长172米。民国25年(1936)以纪念烈士程良而命名。解放初期改称民族路,文革期间易名红星路,81年恢复程良路名。民国25年修筑,52年和87年重修。

双烈亭

远荆山南麓的烈士陵园,依山傍水,松柏长青。园内赭石构筑的“双烈亭”挺拔峭耸,是为纪念在1911年同盟会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怀远籍革命志士宋玉琳和程良而建。烈士的牺牲距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了。

2002年,怀远县人民政府又出资10万元,在荆山南麓的烈士陵园内建造“双烈亭”。精美的石亭,背倚青山,俯瞰淮河,让宋玉琳和程良两位烈士的英名永远留驻在故乡的荆山淮水之间。

程良补充介绍

  程良(1883~1911),字元亮,亦名亮元、学梁,怀远县城关人。父万彭,业瓦工,性任侠,好为乡里排难解纷,不避权贵。母朱氏,县西支湖人。程良年少时家贫,清提督李绍武老而无子,因与程万彭有亲情,收程良为义子。后程良因受歧视,乃愤而复姓归宗。程良兄弟4 人,程良排行二。少时稍通文史,膂力过人,诚朴侠义,人称“呆公子”。19 岁肆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由倪映典、郑赞臣(丞)介绍入同盟会。当时,赵声统新军三十二标驻南京,程良任赵部正目。赵常率新军操练于明陵,演讲革命道理,讲至精辟生动处,程良常为之感泣。后因孙毓筠涉嫌被捕,赵声去广州,程良亦去广州任赵部下级军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返皖,与熊成基、宋玉琳共谋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离安庆。宣统元年(1909 年)程良再至南京,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宣统三年春,随宋玉琳赴广州,同在赵声部进行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宋玉琳在马鞍街设立机关部,程良伪装哑人往返香港、广州间,充当联络。4月27 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与宋玉琳同至小东营出发攻督署,转战华宁里。程良冲锋陷阵,血殷襟袖,战至日暮,仍坚持战斗。宋玉琳见大势已去,急呼程良先退去。程良说:“与群同来,不能忍去。”终至弹尽被捕。清提督李淮严刑逼供。程良大骂说:“吾与满奴无可言者。”再问,终不答,当时被称为“哑党人”。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时年28 岁。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程良”人物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人物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